作家班 等你来为中华少年作家代言
中华少年作家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25年间“作家班”的变与不变:作家是否可“定制”?
2015年1月2日 ⁄ admin ⁄ 评论数 0+ ⁄ 已影响 +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增一个硕士专业方向——“文学创作”,因喊出“培养作家”而引起各方争议。此前,北大、复旦等名校也曾开设写作专业。“高校培养作家”的话题不禁让人又想起25年前的“鲁研班”,那个曾培养出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等等这样作家的班级是什么样的,与今日之“作家班”又有何异同。
  25年间“作家班”之变——“鲁研班”的“学者化”初衷
  时间倒流回1988年夏,一份北师大呈送国家教委研究生司的申请文件中这样写道:“把一部分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的作家提高到研究生水平,并结合自己本职工作,做出理论结合实践的论文申请学位,使部分作家实现‘学者化’,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当年任“鲁研班”导师的何镇邦曾撰文回忆说,1989年春天接到录取通知书的40位同学,当时大多已是文坛新秀或小有名气的作家了,“余华、迟子建、王刚等三位青年作家均是我专门捎信让他们报名的”,那时“鲁研班”更像是一座职业作家的充电站,使作家“学者化”是其办班初衷之一。
  25年间“作家班”之变——生源
  今年秋天,北师大首届“文学创作”班迎来了10位新生。翻看今年首届“写作班”里的同学的“学业履历”,既有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的本科生,也有本校保研生,甚至不乏毕业工作后再返校园的写作爱好者。
  问起两代“写作班”生源之别时,负责今年“写作班”事务的北师大张清华教授解释道,“新旧作家班其实不具可比性。当年的作家招考,更像是重拾遗落在民间的人才。时间相差25年,招生制度早已改变。”
  “作家班”之共识——作家未必可培养已成共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曾说:“大学不培养作家”,大致同期的复旦中文系主任朱东润也说:“大学培养学者,不培养作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徐中玉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虽未标举培养作家,却也曾规定:凡创作上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用文学作品代替。可谓虽无培养作家之名,而有培养作家之实。
  作家未必可培养,大学却无妨办“作家班”
  虽然“作家不是高校培养出来的”论调很流行,但在当下中国最有实力的那批作家中,很多都曾受益于作家写作班或者写作课程。
  比如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都曾经在北师大中文系与中国作协属下的鲁迅文学院合作开设的作家研究生班学习过。莫言还取得了北师大文艺学硕士,硕士论文导师是文学院童庆炳教授。莫言曾回忆起当时在这个作家研究生班所上的课,表示这些对他后来的创作都有积极影响。
  北师大虽喊出“培养作家”,但是否真如外界所言“培养作家”呢?张清华教授对此坚决否认,“作家靠培养出来,这本身是个伪命题。在现时代,作家,尤其是严肃作家的出现本身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写作人才的诞生离不开创作的土壤,还离不开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和阅历。这也是我为什么希望有更多的社会青年能够报考这个专业的原因。”
  (来源:中华少年作家网/作者:山叶)

责任编辑:文禾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作家梦想,我心飞翔

发表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资讯
说说
旗帜
学作文就上新阳光作文
本站系公益性文学网站,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致信电子邮箱(791541679@qq.com),我们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支持!